1. 嘎:读音为gā、gá、gǎ。读gā时,可模拟响亮而短促的声音,如“嘎嘎”。读gá时,如“嘎调”,指京剧唱腔中用特别拔高的音唱某个字。读gǎ时,〈方〉指调皮(含喜爱意)或脾气古怪,如“嘎子”“嘎咕”。
2. 暧:读音为ài。意思是日光昏暗,常用于“暧昧”一词,可形容行为不光明正大或态度不明朗。
3. 暝:读音为míng。意为天黑、黄昏,如“晦暝”“暝色”。
4. 踌:读音为chóu。常见于“踌躇”,表示犹豫,拿不定主意,如“他踌躇了半天才决定去一趟”;也可形容从容自得,如“踌躇满志” 。
5. 踉:读音为liàng、liáng、làng。读liàng时,常见于“踉跄”,形容走路脚步不稳。读liáng时,见于“跳踉”,意为跳跃,也可比喻强横、跋扈,现在一般写作“跳梁”。读làng时,见于“踉䠙”。
6. 跽:读音为jì。指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如“跽坐”“降跽”。
7. 蜞:读音为qí。常见于“蟛蜞”,是一种螃蟹的名称。
8. 蜮:读音为yù、guō。读yù时,是传说中一种专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如“鬼蜮伎俩”。读guō时,通“蟈”,指蛤蟆。
9. 蜾:读音为guǒ。常见于“蜾蠃”,是蜾蠃蜂的通称,这种昆虫会捕捉螟蛉等幼虫放在窝里,并在它们体内产卵,幼虫孵化后以这些幼虫为食。
10. 蝈:读音为guō。常见于“蝈蝈”,是一种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雄的前翅有发声器,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1. 蜴:读音为yì,常用于“蜥蜴”,蜥蜴是一种冷血爬虫类动物,俗称“四脚蛇”,种类繁多,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生活环境多样。
2. 蜘:读音为zhī,常见组词为“蜘蛛”,蜘蛛是节肢动物,身体圆形或长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有触须和脚四对 。
3. 蜱:读音为pí,是蜘蛛一类的动物,体形扁平,种类很多,有的吸植物汁液,有的吸人畜的血,会传染疾病 。
4. 蜩:读音为tiáo,古书上指蝉,如“蜩甲”指蝉蜕 。
5. 蜿:读音为wān,详见“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也可形容蛇类爬行的样子。
6. 螂:读音为láng,常用于“螳螂”“蜣螂”“蟑螂”“蚂螂”等词语中 。
7. 蜢:读音为měng,常见于“蚱蜢”,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多分布于热带与温带,后足强有力,善跳跃。
8. 嘡:读音为tāng,模拟打钟、敲锣等的声音,如“嘡啷”“嘡嘡”。
9. 鹗:读音为è,是一种鸟,头顶、后颈和腹部白色,背部暗褐色,爪锐利,性凶猛,常在水面上飞翔,捕食鱼类,通称“鱼鹰”,属国家保护动物。
10. 嘣:读音为bēng,模拟爆裂或跳动声,如“咯嘣”“嘎嘣”。
1. 嘤:读音为yīng,意思是模拟鸟的叫声或低微的哭泣声,如“嘤嘤”。
2. 嘚:读音为dē、dēi、dè或dāi,读dē时形容马蹄踏地的声音,如“嘚嘚”;读dēi时是赶驴、骡等前进的吆喝声;读dè时用于“嘚瑟”,表示因得意而向人显示、炫耀或胡乱花费钱财;读dāi时是叹词,多用于戏曲中招呼以引起对方注意。
3. 嘛:读音为ma或má,读ma时,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用于句中停顿处唤起听话人注意,如“不会不要紧,边干边学嘛”;读má时,是佛教“六字真言”之一,在天津方言中也可表示“什么”。
4. 嘀:读音为dī或dí,读dī时,用于“嘀嗒”,形容钟表走动或水滴落的声音,也用于“嘀里嘟噜”;读dí时,用于“嘀咕”,表示小声说话或心中不安、犹疑不定。
5. 嗾:读音为sǒu,意思是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也可表示发出声音驱使狗,还可引申为教唆、指使,如“嗾使”。
6. 嘧:读音为mì,常见于“嘧啶”,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或结晶物,有刺激性气味,用以制造化学药品。
7. 罴:读音为pí,指棕熊,哺乳动物,体大健壮,肩部隆起,毛一般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也叫马熊、人熊,如“熊罴”。
8. 罱:读音为lǎn,是一种捕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也可表示用罱打捞,如“罱泥”。
9. 幔:读音为màn,指悬挂起来起遮挡作用的布、纱等,如“布幔”“幔帐”。
10. 嶂:读音为zhàng,意思是像屏障的山峰,如“嶂气”“叠嶂”。
1. 幛:读音为zhàng,意思是幛子,题上词句的整幅布或绸子,用来庆贺或吊唁,如“挽幛”“喜幛”。
2. 赙:读音为fù,意思是送财物帮人办丧事,如“赙仪”“赙金”。
3. 罂:读音为yīng,意思是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也指“罂粟”,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白粉,花有红、紫、白等色,果实球形,未成熟时,果实中有白浆,是制鸦片的原料,果壳可入药,花供观赏。
4. 赚:读音为zhuàn,意思是获得利润,与“赔”相对,如“赚钱”;也有欺骗的意思,如“赚人”。
5. 骷:读音为kū,“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6. 骶:读音为dǐ,“骶骨”是腰椎下部五块椎骨合成的一块骨,呈三角形,上宽下窄,前面略凹,后面凸起。
7. 鹘:有两个读音,读gǔ时,意思是隼,如“鹘鹰”;读hú时,用于“鹘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8. 锲:读音为qiè,意思是用刀子刻,如“锲金镂玉”“锲而不舍”;也有截断的意思 。
9. 锴:读音为kǎi,意思是精铁。
10. 锶:读音为sī,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38,属于过渡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锶矿石和硫酸锶,在许多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玻璃制造、陶瓷、钢铁冶炼等。
1. 锷:读音为è,意思是刀剑的锋刃,如“剑锷”。
2. 锸:读音为chā,意思是铁锹,掘土的工具;也指做衣服时插在四周的针,把衣服张平,如“荷锸” 。
3. 锹:读音为qiāo,意思是掘土或铲东西的工具,头是铁制的,柄是木制的,如“铁锹”。
4. 锻:读音为duàn,意思是把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锤打,以改变形状,如“锻造”。
5. 锽:读音为huáng,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剑,有三刃,多用作仪仗;也形容金属制打击乐器的洪亮声,如“锽锽” 。
6. 锾:读音为huán,古代重量单位,一般认为1锾为6两,如“罚锾”。
7. 锵:读音为qiāng,形容金玉相击声或乐器声音响亮,如“铿锵”。
8. 锿:读音为āi,是一种人造的放射性金属元素,符号Es。
9. 镂:读音为lòu,意思是雕刻,如“镂空”。
10. 镃:读音为zī,“镃基”是古代的一种农具,也作“镃錤”。
1. 镄:读音为fèi,是一种人造放射性元素,符号Fm,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有多种同位素。
2. 镅:读音为méi,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符号Am,有多种同位素,用于制造中子源等。
3. 箐:读音为qìng,指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如“箐沟”。
4. 箦:读音为zé,意思是竹编床席,如“箦床” 。
5. 箧:读音为qiè,指箱子一类的东西,如“藤箧”“行箧” 。
6. 箍:读音为gū,指用竹篾或金属条等围束器物,如“箍桶”;也指勒在头上的环形物,如“金箍”。
7. 箸:读音为zhù,意思是筷子,如“举箸”。
8. 箨:读音为tuò,指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壳,如“笋箨”。
9. 箕:读音为jī,指用竹篾、柳条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也指簸箕形的指纹、星宿名等,如“箕帚”。
10. 箬:读音为ruò,指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包粽子等;也指箬竹的叶子,如“箬竹”“箬笠” 。
1. 箅:读音为bì,意思是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如“竹箅子”“炉箅子” 。
2. 箪:读音为dān,是古代盛饭的圆竹器,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 。
3. 箔:读音为bó,意思有用苇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如“苇箔”“席箔”;养蚕的器具,如“蚕帘”;金属薄片,如“金箔”“铜箔”;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如“锡箔”。
4. 箜:读音为kōng,“箜篌”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
5. 箢:读音为yuān,意思是竹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如“箢箕”。
6. 箓:读音为lù,意思是帝王自称其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作为御制天下的凭证;也指簿籍,如“鬼箓”;还是道教记载上天神名的书 。
7. 毓:读音为yù,意思是生养、养育,如“钟灵毓秀”;也用作姓氏。
8. 僖:读音为xī,意思是快乐。
9. 儆:读音为jǐng,意思是使人警醒而不犯过错,如“以儆效尤”。
10. 僳:读音为sù,“傈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1. 僚:读音为liáo,意思是官吏,如“官僚”;也指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官吏,如“同僚”“僚属” 。
2. 僭:读音为jiàn,意思是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如“僭越”“僭伪” 。
3. 僬:读音为jiāo,“僬侥”是古代传说中的矮人。也用于“僬僬”,形容忧愁的样子。
4. 劁:读音为qiāo,意思是割去牲畜的生殖器,如“劁猪”。
5. 僦:读音为jiù,意思是租赁,如“僦屋”“僦船”。
6. 僮:读音为tóng,意思是未成年的仆人,如“书僮”;也指古时称被役使的人,如“僮仆”。读zhuàng时,用于“僮族”,是“壮族”的旧称。
7. 魃:读音为bá,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如“旱魃” 。
8. 魆:读音为xū,本义是“暗”,如“黑魆魆”;也表示一种突然、猝然的状态,如“魆地”。
9. 睾:读音为gāo,“睾丸”是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阴囊内,形如卵,能产生精子,亦称“精巢”“外肾” 。
10. 艋:读音为měng,“舴艋”是指小船。
1. 膊:读音为bó,意思是上肢,近肩的部分,如“胳膊”。
2. 膈:读音为gé,指体腔中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膜状肌肉,如“膈肌”。
3. 膀:读音为bǎng,指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如“肩膀”;也读páng,如“膀胱”。
4. 膑:读音为bìn,古同“髌”,指髌骨,也是古代一种削去髌骨的酷刑,如“膑脚”。
5. 鲑:读音为guī,指鲑鱼,身体大,略呈纺锤形,鳞细而圆,种类很多;也读xié,古书上指鱼类的菜肴。
6. 鲔:读音为wěi,指鲔鱼,体呈纺锤形,背蓝黑色,腹灰白色,生活在热带海洋;古书上也指鲟鱼。
7. 鲙:读音为kuài,意思是细切的鱼肉,如“脍炙人口”中的“脍”本字为“鲙”。
8. 鲚:读音为jì,指鲚鱼,身体侧扁,头小而尖,尾尖而细,生活在海洋中,春季或初夏到河中产卵,俗称“凤尾鱼”。
9. 鲛:读音为jiāo,指鲛鱼,即“鲨鱼”;也指“鲛人”“鲛绡”等 。
10. 鲟:读音为xún,指鲟鱼,体呈纺锤形,背面青黄色,腹白色,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有些种类属珍稀保护动物。
1. 獐:读音为zhāng,是一种哺乳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毛较粗,没有角,皮可制革,如“獐子”。
2. 獍:读音为jìng,古书上说的一种像虎豹的猛兽,也叫破镜,常用来比喻不孝的人,如“衣冠枭獍”。
3. 飗:读音为liú,形容微风吹动的样子,如“飗飗微风”。
4. 觫:读音为sù,“觳觫”一词形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5. 雒:读音为luò,可指鸟名,即鵂鶹,也叫横纹小鸮;还是古地名,如雒阳(今河南省洛阳) 。
6. 夤:读音为yín,意思是深,如“夤夜”;也有“夤缘”一词,指攀缘上升,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
7. 馑:读音为jǐn,指荒年,庄稼收成不好,如“饥馑”。
8. 銮:读音为luán,指一种铃铛,也可作帝王车驾的代称,如“銮铃”“銮驾” 。
9. 塾:读音为shú,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如“私塾”。
10. 麽:读音为me,是“么”的异体字,用作助词时,如“什么”“这么”“那么”;也读mó,如“麽麽”,指微小。
1. 廙:读音为yì,意思是恭敬,如“仪廙”(古代指庄重恭敬的仪态) 。
2. 瘩:有两种读音,读dá时指中医所说的背部毒疮,如“瘩背”;读轻声da时用于“疙瘩”,指皮肉上的硬块或球形物体,也可比喻问题或别扭的状态,如“心里有个疙瘩”。
3. 瘌:读音为là,常见于“瘌痢”,指一种头部黄癣病,如“瘌痢头”。
4. 瘗:读音为yì,意为埋葬,常用于书面语,如“瘗玉埋香”(比喻美女亡故) 。
5. 瘊:读音为hóu,指皮肤上的疣,如“瘊子”(扁平疣的俗称)。
6. 瘥:多音字,读chài时表示病愈,如“久病初瘥”;读cuó时指流行性疾病,如“疠瘥”(疫病) 。
7. 瘘:读音为lòu,指体内外异常连通的管道,如“肛瘘”“瘘管” 。
8. 瘙:读音为sào,意为皮肤发痒,如“瘙痒”;古汉语中也指疥疮,如“疥瘙” 。
9. 旖:读音为yǐ,常见于“旖旎”,形容柔和美丽的样子,如“风光旖旎” 。
10. 膂:读音为lǚ,指脊梁骨,如“膂力”(体力、力气) 。
1. 阚:读音为kàn、hǎn,读kàn时,通常用作姓氏;读hǎn时,古同“㘎”,意为老虎怒吼。
2. 鄯:读音为shàn,用于“鄯善”,既可指古代西域国名,也可指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鄯善县。
3. 鲞:读音为xiǎng,意思是干鱼、腊鱼,如“鲞鱼”。
4. 粼:读音为lín,常用于形容水石明净,如“波光粼粼”。
5. 粹:读音为cuì、suì,读cuì时,意为纯净、成分不杂,也可指精华;读suì时,通“碎”,有破碎断折之意。
6. 糁:读音为sǎn、shēn,读sǎn时,〈方〉指米饭粒儿;读shēn时,指谷物磨成的小碎粒。
7. 槊:读音为shuò,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即长矛,如“马槊”。
8. 鹚:读音为cí,用于“鸬鹚”,是一种水鸟,能游泳,善于捕鱼,通称鱼鹰。
9. 熘:读音为liū,是一种烹调方法,炸或焯后加入用作料、淀粉等调好的汁儿,如“滑熘”。
10. 煽:读音为shān,同“扇”(shān),有鼓动别人做不应该做的事的意思,如“煽动”。
1. 熥:读音为tēng,意思是把凉了的熟物蒸热或烤热。
2. 潢:读音为huáng,常用意思有积水池,古代指用黄檗汁染纸;读音为huàng时,意思是大水涌至貌,犹滉漾;读音为guāng时,见“潢潢”,意为勇武貌。
3. 潆:读音为yíng,意思是水流回旋。
4. 漤:读音为lǎn,意思是用盐或其他调味品掩或拌生的鱼、肉、蔬菜,也指用热水或石灰水浸泡柿子,使去涩味。
5. 漕:读音为cáo,本义指通过水道转运粮食,也可指水运的河道。
6. 滹:读音为hū,常见于“滹沱河”,水名,源出山西省,流入河北省,跟滏阳河汇合后叫子牙河。
7. 漯:读音为luò,用于“漯河”,地名,在河南省;读音为tà时,用于“漯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
8. 漶:读音为huàn,常见于“漫漶”,指文字、图像等因磨损、受潮而模糊不清。
9. 潋:读音为liàn,常见于“潋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10. 潴:读音为zhū,意思是水积聚,也指水积聚的地方。
1. 漪:读音为yī,意思是水面的波纹,如“涟漪”。
2. 漉:读音为lù,意思是液体向下渗、过滤,如“漉酒”。
3. 漳:读音为zhāng,常作水名,如“漳河”,也可用于地名或作为姓氏。
4. 漾:读音为yàng,意思是水面轻微动荡,也可表示液体溢出,如“荡漾”“漾奶”。
5. 澉:读音为gǎn,常见于地名“澉浦”,在浙江省;读音为hàn时,意思是洗涤。
6. 慵:读音为yōng,意思是困倦、懒散,如“慵懒”。
7. 寨:读音为zhài,意思有防守用的栅栏、旧时驻军的地方、强盗聚居的地方以及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等,如“山寨”。
8. 搴:读音为qiān,意思是拔取,也同“褰”,有撩起、揭起(衣服、帐子等)的意思,如“搴旗”。
9. 窬:读音为yú,意思是门边的小洞,也有翻越、翻墙而过的意思,如“窥窬”。
10. 窨:读音为yìn时,意思是地下室、地窖,如“窨井”;读音为xūn时,意思是熏制茶叶,把茉莉花等放在茶叶里,使茶叶染上花香。
1. 窭:读音为jù,意思是贫穷,如“窭困”指贫乏困苦;另读lóu,用于“甌窶”,指狭小的高地。
2. 寤:读音为wù,意思是睡醒,如“寤寐”指日夜、醒时与睡时。
3. 寥:读音为liáo,意思是稀少、空旷,如“寂寥”指寂静空旷,“寥廓”指高远空旷。
4. 肇:读音为zhào,意思是开始或引发,如“肇始”指开端,“肇事”指引发事故。
5. 綮:读音为qìng,指筋骨结合处,比喻关键部位,如“肯綮”;另读qǐ,指古代官吏出行的仪杖或姓氏,如“牙綮”。
6. 谮:读音为zèn,意思是诬陷、中伤,如“谮毁”指造谣诽谤;另读jiàn,通“僭”,意为不信(不常用)。
7. 褡:读音为dā,指中间开口、两端装物的口袋,如“褡裢”,也指摔跤运动员的厚上衣。
8. 褙:读音为bèi,意思是将布或纸一层一层粘在一起,如“裱褙”指装裱字画。
9. 褐:读音为hè,指粗麻或兽毛制成的衣服,如“褐衣”;也指黑黄色,如“褐色”。
10. 褓:读音为bǎo,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如“襁褓”指婴幼儿时期。
1. 褛:读音为lǚ,常见于“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2. 褊:读音为biǎn,意思是狭小、狭隘,如“褊小”“褊急”。
3. 禚:读音为zhuó,是一个姓氏。
4. 谯:读音为qiáo,可指樵楼,也用作姓氏;读音为qiào时,同“诮”。
5. 谰:读音为lán,意思是抵赖、诬陷,如“谰言”“诬谰”。
6. 谲:读音为jué,意为诡诈、狡诈,也可表示怪异,如“诡谲”“狡谲”。
7. 暨:读音为jì,有到、至的意思,还可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语,相当于“和、与”,也用作姓氏。
8. 屣:读音为xǐ,意思是鞋,如“敝屣”“弃若敝屣”。
9. 鹛:读音为méi,通常指画眉,是一种鸟,羽毛棕褐色,嘴尖尾长,叫声婉转悦耳。
10. 嫱:读音为qiáng,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名,地位仅次于妃。
1. 嫖:读音为piáo和piāo。读piáo时,意思是玩弄青楼女子,如“嫖娼”“嫖客”;读piāo时,形容勇健轻捷的样子,如“嫖姚”。
2. 闝:读音为piáo,意思与“嫖”相同,指男子到妓院狎玩妓女。
3. 嫚:读音为màn和mān。读màn时,意为轻视、侮辱,如“嫚骂”;读mān时,是方言,指女孩子,如“嫚儿”。
4. 嫘:读音为léi,用于人名“嫘祖”,嫘祖是传说中黄帝的妃,发明了养蚕。
5. 嫜:读音为zhāng,指丈夫的父亲,如“姑嫜”。
6. 嫪:读音为lào,用于人名“嫪毐”,他是秦始皇时期的人物。
7. 鼐:读音为nài,意思是大鼎,如“鼎鼐”。
8. 翠:读音为cuì,本义是翠鸟,后引申为青绿色,如“翠绿”“翡翠”。
9. 瞀:读音为mào和wú。读mào时,意思是眼睛昏花、精神昏乱,如“瞀视”;读wú时,是地名用字,如“雊瞀”。
10. 鹜:读音为wù,意思是鸭子,如“孤鹜”“趋之若鹜”。
1. 骠:读音为biāo和piào。读biāo时,指黄毛夹杂着白点的马,如“黄骠马”;读piào时,形容马快跑的样子,也可表示勇猛,如“骠悍”。
2. 缥:读音为piāo和piǎo。读piāo时,用于“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读piǎo时,意思是颜色淡青,也指青白色的绢,如“缥碧”。
3. 缦:读音为màn,意思是没有花纹的丝织品,如“缇缦”。
4. 缧:读音为léi,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如“缧囚”。
5. 骡:读音为luó,是哺乳动物,由驴父马母所生的是马骡,马父驴母所生的是驴骡,一般没有生殖能力,可以驮东西或拉车,通称骡子。
6. 骢:读音为cōng,指毛色青白相间的马,如“骢马”。
7. 缪:读音为miào、miù、móu、jiū、mù、liáo、lù。读miào时,为姓氏;读miù时,意为错误,如“纰缪”;读móu时,常见于“绸缪”,表示(情意)缠绵或修缮;读jiū时,通“樛”,有绞结之意;读mù时,古时宗庙所列次序,父子辈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也有调和、和悦之意;读liáo时,通“繚”,意为缠绕;读lù时,通“勠”,表示并、合。
8. 缫:读音为sāo和zǎo。读sāo时,意思是把蚕茧浸在开水里抽出蚕丝,如“缫丝”;读zǎo时,通“藻”,指五彩丝绳,也同“璪”,玉器的彩色垫板。
9. 耦:读音为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两个人并排耕作,也可表示两人一组,如“耦合”。
10. 耧:读音为lóu,是一种农具,由耧腿、耧斗及机架组成,由人或畜在前牵引,后边由人扶持,用以开沟播种,有的地区也叫耩子,如“耧车”。
1. 瑾:读音为jǐn,意思是美玉,如“怀瑾握瑜”。
2. 璜:读音为huáng,指半璧形的玉,古时用作礼器或装饰品,如“玉璜”。
3. 璎:读音为yīng,指像玉的石头,也可指古时用珠玉穿成的戴在脖子上的装饰品“璎珞”。
4. 璁:读音为cōng,意思是像玉的石头,如“珑璁”。
5. 璋:读音为zhāng,是古代一种玉器,形状像半个圭,如“弄璋之喜”。
6. 璇:读音为xuán,意为美玉,如“璇玑”。
7. 璆:读音为qiú,意思是美玉,也可形容玉石相碰声,如“璆然”。
8. 奭:读音为shì,有盛大的样子之意;读hè时,有恼怒之意。
9. 撵:读音为niǎn,意思是驱逐、赶走,也可表示追赶,如“撵走”。
10. 髯:读音为rán,指两腮的胡子,泛指胡子,如“髯口”。
1. 髫:读音为tiáo,意思是古代儿童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头发,如“髫龄”。
2. 撷:读音为xié,意思是采摘、摘取,也指用衣襟兜东西,如“撷取”。
3. 撒:读音为sā和sǎ。读sā时,意思有张开、排放、放开,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等,如“撒手”“撒野”;读sǎ时,意思是使细碎物分散地落下,分散地落下(多指固体),如“撒播”“撒落”。
4. 撅:读音为juē和jué。读juē时,意思是翘起,折(zhé),顶撞,当面使人难堪,如“撅嘴”;读jué时,意思是掘,同“蹶”“鐝”,如“撅头”。
5. 撩:读音为liāo、liáo、liào和liǎo。读liāo时,意思是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如“撩衣”;读liáo时,意思是撩拨,如“撩逗”;读liào时,同“撂”,如“撩荒”;读liǎo时,意思是挖掘、浚治。
6. 撮:读音为cuō和zuǒ。读cuō时,意思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聚拢,用簸箕等把东西收集起来等,如“撮取”“撮合”;读zuǒ时,用于成丛的毛发,如“一撮”。
7. 撬:读音为qiào,意思是用棍棒等插入缝隙或孔中,用力拨开或挑起,如“撬棍”。
8. 赭:读音为zhě,形容颜色红中带褐,如“赭石”。
9. 墦:读音为fán,意思是坟墓,如“墦祭”。
10. 鋆:读音为yún和jūn。读yún时,意思是金子;读jūn时,用于人名,如“章鋆”。
1. 墩:读音为dūn,意思是土堆,也指某些厚实粗大的东西,还可以用作动词,意为用拖把擦地,或用于丛生的或几棵合在一起的植物,如“桥墩”“树墩”。
2. 撤:读音为chè,意思是除去、取消,如“撤职”;也有退、向后转移之意,如“撤退”;还可以表示减轻,如“撤味儿”。
3. 撙:读音为zǔn,意思是从全部财物里节省一部分,如“撙节”。
4. 撺:读音为cuān,意思有抛、掷,怂恿,匆忙地做,发怒等,如“撺掇”。
5. 墀:读音为chí,指古代宫殿台阶上涂饰过的地面,泛指台阶,如“玉墀”。
6. 聩:读音为kuì,意思是耳聋,如“昏聩”。
7. 觐:读音为jìn,意思是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如“朝觐”。
8. 鞑:读音为dá,常用于“鞑靼”,古代汉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后曾作为蒙古族的别称,也指俄罗斯联邦的一个民族,如“鞑虏”。
9. 蕙:读音为huì,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黄色,很香,古人认为佩戴蕙草可避瘟疫,也叫薰草、灵香草,如“蕙兰”。
10. 鞒:读音为qiáo,指马鞍上拱起的部分,如“鞍鞒”。
1. 蕈:读音为xùn,意思是伞菌科各种真菌的统称,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种类众多,有的可以吃,如香菇;有的有毒,如毒蝇蕈。
2. 蕨:读音为jué,指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长,横生地下,叶大,羽状分裂,用孢子繁殖,嫩叶可食用,根茎可制淀粉,纤维可制缆绳,全株可入药,通称蕨菜。
3. 蕤:读音为ruí,常见于“葳蕤”,形容枝叶繁盛。
4. 蕞:读音为zuì,常见于“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5. 蕺:读音为jí,常见于“蕺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鱼腥气味,嫩茎叶可食,全草可入药,也叫鱼腥草。
6. 瞢:读音为méng,意思是眼睛不明亮。
7. 蕉:读音为jiāo,指芭蕉、香蕉等芭蕉科植物的统称,也指某些叶子很大像芭蕉叶那样的植物,如美人蕉。
8. 劐:读音为huō,意思是用耕具划开土壤或用剪刀等划开东西。
9. 蕲:读音为qí,有祈求、蕲州(旧州名,在湖北省)的意思,也是一个姓氏。
10. 蕰:读音为wēn,方言中意为水生的杂草,可作肥料;读音为yùn时,通“藴”,意为积聚、含藏。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獐怎么读音(马不实在的常用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