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换个角度来问你:生活里,你还记得小时候爸爸跟你说过的那些话吗?有些人小时候调皮,爸妈一边做饭一边念叨,什么“以后要靠自己,做人要有担当”,这些零碎话,回头想起来,竟像父亲一辈子的“庭训”。前两天,在蚂蚁庄园的答题里,我才碰到一个特有意思的题目:“哪一个成语是用来比喻父亲的教诲?”选项是“过庭之训”和“黄香温席”,说实话,当时我差点选错。你不信?咱们就聊聊这个“过庭之训”背后的事儿。
说起来,“过庭之训”这成语,听得人有点陌生,但细琢磨,还挺有画面感。故事要追溯到孔子那年代,据说是孔子自己在自家的院子里,当着花草、院墙,给儿子孔鲤念叨道理。不是那种师徒之间摆架子的长篇论文,而是像咱们小时候逛菜市场,老爸低声细语教两句:“这鱼没鳞不能要,做人别贪小便宜。”——院子里,父子日子,就是这样家常。后来人们提起父亲教孩子,总爱用“过庭之训”来比喻。其实这个词眼,也是孔鲤托了老爷子的福,才在后人口中“不朽”,用了两千多年还没退场。
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常把“黄香温席”和“过庭之训”绑在一块儿讲。其实,黄香温席那一出,和父亲教训儿子,味道可不一样。黄香是个孝子,最出名的事儿,就是冬天来了,给爸铺热被窝;夏天热得难受,先替爸凉一下床席。小地方的人都在传他,家里孩子只要提黄香,父母脸上都带着光。但你要说“父亲的教诲”,却不是黄香主动去领悟父亲所说,而是他心甘情愿地去照顾老人家,是孩子表达孝心的典范。做法不同,道理也不同。
当年,在老北方的小镇上,谁家不是院里种两棵枣树,晚上乘凉,孩子们捏着瓜籽儿,爸妈一边教两句人生哲理。其实,正是这样的闲聊时分,才是每个家庭的小小“庭训”。你听着嫌唠叨,等多年后才发现,那些随口的叮嘱,比别人口中的大道理,还管用——什么别和邻居斤斤计较、吃亏是福,怎么做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有些话,听多了,成了骨子里的规矩。
说到历史上著名的父子,蚂蚁庄园还顺便考了另一个冷门题:“王羲之和王献之”以及“苏轼和苏辙”谁是父子?你要是没在书法里泡过水,估计觉得苏轼苏辙是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是师徒——其实恰恰相反。王羲之那位是“书圣”,王献之就是他的亲儿子,也算得上临池学书的第一人。两人都有一手漂亮的行书草书,甚至王献之小时候练字,还被爹打过手心。据说王羲之教儿子写字,语气可比孔子要严厉得多,换到现在,那简直是“虎爸”本色。
至于苏轼苏辙,大家总爱把他们当作“苏家兄弟”,其实他们的关系本来就是兄弟,只是苏轼比苏辙大上一岁多。两人家学渊源,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文人。苏家三父子号称“三苏”,一起写诗写文,谁家考进进士,隔壁都敲锣打鼓庆贺。但苏洵平时教育孩子,倒是比孔子温和很多,常常是给孩子们整理书信,鼓励他们有主见,有独立人格,有时候还带着玩笑,说“文章不是我教的,是你们自己开窍的”。那种轻松里,有分包容和自信。
你再回看历史,父子的教诲与情感,倒远远超出一个成语能囊括的范围。我身边有个朋友,他爸是泥瓦匠,下班喜欢蹲门口晒太阳,嘴上叨叨“别太聪明,容易被坑”。这类家常“过庭之训”,说实在话,既没有孔子的孔鲤那么高大上,也没有王羲之书法家教那般严苛,但在现实生活里,反而更贴心、更能让人记住。
儿时的庭院清晨,老父亲唠叨着,“记得明天早起,别偷懒。”那是“庭训”;晚上偷偷替父亲捂好被子,那是“黄香温席”。一个是父亲言传身教,一个是孩子默默体贴,你说人生里哪个更重要?真不好说。
回头想想,多少老辈子的规矩、家教,都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故事里。有的爸爸平时不多话,脾气拧着,孩子惹祸才开口,也是“过庭之训”里的另一种面孔。而有的家庭里,父亲牵着孩子手,陪着写作业,耐心地讲解,那份温柔,就像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一样,稳稳陪着长大。
也许这些成语和历史人物,其实都在提醒我们:父亲的教诲不总是高高在上,更可能是凌晨厨房亮灯时的一句唠叨,是吃饭时放慢筷子的提醒,是那一句“记得早点回家”。等你成了有孩子的人,再回头品味这些“庭训”——才明白,人这一辈子,真正的家风,其实就漂在那些稀松平常的日子里。
这话说回来,咱们自己是不是也留下了专属的一套“过庭之训”?有没有什么瞬间,一句老爹或老妈唠叨的老话,突然就撞进心里,让你发愁、感慨,或者终于明白,这才是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你要是有故事,留言说一说,我们一起听听这些属于各自家的“庭训”,比那些历史上的成语,还要耐人寻味。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形容父亲的词语是什么??(以下哪个成语喻指父亲的教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