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姚之彼方,关注这个接地气的高冷公众号。
我记得小时候
对于去医院打针这件事
有着深深的恐惧心理
▼
那种医院的冰冷氛围
还有长长的针
看起来就可怕
要是碰到了新手医生
有时候还扎好几针
那可不是一般的痛
▼
日本人虽然很变态
但不代表他们不怕痛
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注射器针头
为的就是让打针的痛苦少一点
新型针头只有这么小
和蚊子咬一口差不多的感觉
▼
一般说来,注射针头越细,穿刺痕迹就越小,痛楚也就越轻。2005年,日本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33G(直径0.2mm),比传统的31G约细20%、比32G约细10%,有效减少了能够感受到疼痛的皮下神经细胞的穿刺几率。从此孩子不再那么怕打针了。
▼
2012年,日本人又将这一世界最细针头进一步改良为0.18毫米,他们的技术已经能无缝焊接以微米为单位的钢板。为了更好的穿刺,针头也进行了改良。
▼
这种不对称的针头能减少痛感
高晓松说
“在日本基本很难发财,
因为只要你能想到的行业,
都已经发展到极致了。”
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日本人都有着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
比如说
食物
日本的糕、饼、甜点等点心叫做“和果子”
它们的特点是:
取材精致
造型精致
摆盘精致
▼
当年
遣唐使将“唐果子”
(就是中国唐朝的点心)
和制作技术传到了日本
当时是用来祭神的祭品
同一时期
茶叶也传入日本
在贵族之间流行
然后人们发现
果子和茶很配诶
于是变成了茶点
▼
到了江戶時期,以京都位为中心的「京果子」及江戶(今東京)的「上果子」互相競爭下,和果子制造技术有了大大的發展,大约发展出200种和果子,江戶后期开始,和果子渐渐成为平民也可以享用的点心。
▼
古代谷物加工技术的发展,再上唐果子、南蛮果子、西洋果子等影响,日本和果子技法在日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中慢慢成熟,这就是日本人融合了新技术,並吸取自己的精粹,而发展出的「日本和果子」。
▼
和、静、清、寂,这是和果子的精髓
▼
每一枚和果子因为都由师傅手工完成无法用机器代替所以其实每一枚都汇聚着匠人当时当刻那份独一无二的存在
▼
除了和果子以外,日本几乎每个传统行业,都有很多匠人。很多人认为匠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匠人”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
坚持做好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
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
与日本制造坚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缺乏这种沉下心来钻研本业的态度,而是抱着浮躁的心态寻求速成的捷径,希望能够在营销上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希望企业快速成长,而把像匠人一样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抛在脑后。只注重形式而非质量与效率,似乎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
我们是一个艺术类公众号,偶尔给你讲段子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艺窝疯 核心成员
忠于好奇
阅读原文阅读
加载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打针的另一层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