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羡慕 “会说话的人”!3 个普通人能落地的口才技巧,练 1 周就有改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开会时,同事三言两语就能把复杂的工作说清楚,还能得到领导点头称赞;朋友聚会里,有人一开口就能带动气氛,段子、观点信手拈来,而你只能坐在旁边跟着笑,想插话却不知道说什么;甚至跟家人沟通,明明是关心的话,到了嘴边却变成 “你怎么总这样”,最后不欢而散。
看着那些 “会说话” 的人,你是不是也偷偷羡慕过?心里忍不住想:“为什么他们天生就这么会表达?我嘴笨,是不是这辈子都练不好口才?”
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人。大学时小组汇报,我提前背了 3 天的稿子,可一上台就脑子空白,声音发颤,最后结结巴巴说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工作时跟客户对接,因为没说清产品优势,眼睁睁看着单子被能说会道的同事抢走。那时候我总觉得,“口才” 是天生的,像我这样内向、嘴笨的人,根本没办法改变。
直到后来我跟着一位沟通教练学习,才发现:真正厉害的口才,从来不是 “天生会说”,而是 “练会说”。更关键的是,普通人不用花几个月、几年,只要找对方法,练 1 周就能看到明显改变。今天就把这 3 个我亲测有效的 “落地口才技巧” 分享给你,帮你摆脱 “嘴笨” 的困扰,慢慢变成会说话的人。
第一个技巧:“即时复述法”——3 天练出 “抓重点 + 说清楚” 的能力
很多人觉得自己 “不会说话”,其实不是 “说” 的问题,而是 “听” 的问题。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会说话的人,总能精准抓住别人话里的核心信息,再用自己的话清晰表达出来。而我们跟人聊天时,要么没听清重点,要么听完就忘,自然说不出有价值的内容。
“即时复述法” 就是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它不用特意抽大块时间,每天 10 分钟,3 天就能让你 “听明白、说清楚”。具体怎么做?分 3 步:
第一步:选 “短内容” 当素材,每天 10 分钟
不用找复杂的文章或演讲,就从身边的 “短内容” 入手:比如早上听的新闻短讯(1 分钟左右)、刷到的短视频台词(30 秒以内)、同事说的一句话工作安排。
我刚开始练的时候,每天上班路上会听 “人民日报早间新闻”,每次只听一条(大概 50 秒),听完就暂停,准备复述。
第二步:“先抓 3 个重点,再开口说”
很多人复述时会慌,是因为想 “全都说出来”,结果越说越乱。其实你不用记全,只要抓住 3 个核心信息就行:
比如听到一条新闻:“昨天,北京朝阳区启动 2024 年社区养老服务升级计划,新增 30 个社区养老驿站,驿站将提供助餐、健康检测、上门护理 3 项核心服务,预计 10 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
你不用记 “北京朝阳区”“2024 年” 这些细节,先抓 3 个重点:① 事件(朝阳启动社区养老升级);② 关键动作(新增 30 个养老驿站);③ 核心服务(助餐、健康检测、上门护理)。
抓住这 3 个点后,再用自己的话串起来:“刚才看到一条新闻,朝阳要升级社区养老服务了,会多 30 个养老驿站,驿站能帮老人吃饭、做健康检测,还能上门护理,挺快的,10 月底就能用。”
这样说出来,既清楚又不费力,别人一听就懂。
第三步:“对照修正”,每天进步一点
复述完后,再回头看素材(比如再听一遍新闻),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漏了重要信息?有没有把 “新增 30 个” 说成 “新增 10 个”?有没有把 “10 月底” 说成 “12 月底”?
如果有,就把错的地方记下来,下次复述时多注意。我刚开始练的时候,总把 “服务内容” 说错,比如把 “上门护理” 说成 “上门看病”,后来我每次记重点时,都会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个关键词 “护理≠看病”,练了 3 天,就再也没说错了。
这个技巧的关键是 “短、快、准”—— 内容短,容易记;每天 10 分钟,容易坚持;抓 3 个重点,容易说清楚。我身边有个同事跟着练了 3 天,上周开会时,领导说完工作安排,她主动复述了一遍 “领导,您刚才说的这个项目,重点是下周三前交方案、要对接 2 个部门、预算控制在 5 万以内,对吗?” 领导当场夸她 “听得很认真,抓重点很准”,她后来跟我说,第一次觉得 “说话有底气” 是这种感觉。
第二个技巧:“场景锚定法”——5 天解决 “遇到场景就慌,不知道说什么”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平时跟家人聊天挺顺畅,可一到 “正式场景” 就慌了 —— 比如跟领导汇报工作、跟客户谈合作、参加陌生人的社交局,明明心里有想法,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最后只能 “尬聊” 或 “沉默”。
其实不是你不会说,而是你没给 “场景” 配 “说话框架”。就像我们穿衣服,运动时穿运动服,上班时穿正装,说话也一样,不同场景有不同的 “合适框架”。“场景锚定法” 就是帮你把 “场景” 和 “框架” 绑定,让你到了某个场景,不用想就能说出合适的话,5 天就能练会。
我把普通人最常遇到的 3 个场景,整理了对应的 “说话框架”,你直接拿去用:
场景 1:职场汇报 / 跟领导沟通(最容易慌的场景)
很多人跟领导说话慌,是因为怕 “说多错多”,或者不知道领导想听到什么。其实领导最关心的是 “结果、问题、方案”,你用这个框架说,绝对不会错:
框架:结果 + 1 个过程重点 + 下一步计划
比如你负责的项目刚完成一个阶段,跟领导汇报时可以说:
“王总,上周启动的 XX 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用户调研,共收集到 200 份有效问卷(结果);调研里发现,用户最在意的是产品的‘使用便捷性’,有 60% 的人说现在的操作有点复杂(1 个过程重点);接下来我打算这周跟产品部对接,把用户的意见整理成需求文档,下周三跟您同步调整方案(下一步计划)。”
你不用讲太多细节,就这三句话,领导能清楚知道 “你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还会觉得你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
场景 2:陌生人社交 / 朋友聚会(怕冷场的场景)
跟不熟悉的人聊天,最容易冷场的原因是 “只说自己的事,没接别人的话”。比如别人说 “我周末去爬山了”,你说 “哦,我周末在家睡觉”,话题就断了。其实你只要用 “接话 + 提问” 的框架,就能让聊天继续下去:
框架:重复对方的关键词 + 分享自己的小事 + 提一个小问题
比如别人说 “我周末去爬山了,爬的是香山,人还挺多的”,你可以说:
“哇,香山啊(重复关键词),我之前也想去,可惜一直没腾出时间(分享自己的小事);你爬到山顶了吗?山顶的风景怎么样呀(提小问题)?”
这样一说,对方就有话可接了,不会冷场。我之前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用这个框架跟 3 个陌生人聊了 20 多分钟,最后还加了微信,后来其中一个人还给我介绍了合作机会。
场景 3:跟家人 / 朋友表达关心(怕说错话的场景)
很多人关心别人时,总说 “你别担心”“没事的”,可对方听了会觉得 “你根本不懂我”。其实关心的关键是 “先共情,再给支持”,用这个框架:
框架:说出对方的情绪 + 肯定对方的感受 + 给具体支持
比如朋友跟你说 “最近工作好忙,天天加班,感觉快扛不住了”,你不用急着说 “加油,坚持一下”,可以说:
“天天加班确实太累了,换我我也会觉得撑不住(说出情绪 + 肯定感受);要是你今晚想吐槽,我随时有空听你说,或者周末我们去吃顿好的,放松一下(具体支持)。”
这样说,对方会觉得你真的在关心他,而不是在 “敷衍”。我之前跟我妈闹矛盾,就是因为她总说 “我都是为你好”,后来我用这个框架跟她沟通:“妈,我知道你是担心我(肯定感受),但我现在工作上有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情绪),要是你愿意听,我跟你说说我的计划,你再给我点建议好不好(具体支持)?” 我妈听完,反而不生气了,还跟我聊了很久。
你不用记太多框架,就先把这 3 个场景的框架练熟,每天选一个场景,跟家人、同事 “试说” 一次。比如周一练 “职场汇报”,跟同事模拟说一遍;周三练 “社交聊天”,跟朋友吃饭时用一下;周五练 “表达关心”,跟家人聊一聊。练 5 天,你会发现,到了这些场景,你再也不会 “不知道说什么” 了。
第三个技巧:“低风险试错法”——7 天克服 “怕说错、不敢说” 的心理
很多人练口才,不是不会方法,而是 “不敢开口”—— 怕说错了被人笑,怕说差了没面子,所以宁愿不说,也不想 “出错”。但你知道吗?那些会说话的人,也不是从没说错过,只是他们不怕 “小错”,在 “低风险” 的场景里慢慢试错,最后越说越好。
“低风险试错法” 就是帮你 “在不丢面子的场景里练开口”,每天一个小练习,7 天就能克服 “不敢说” 的心理,让你敢主动说话。
什么是 “低风险场景”?
就是 “即使说错了,也没人在意” 的场景:比如跟便利店店员说话、在小区群里发消息、跟外卖员说一句额外的话、跟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发一条问候语。这些场景里,对方跟你交集少,就算你说得多了、说得不顺畅,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更不会丢面子。
7 天 “低风险试错” 计划,你可以直接抄作业:
第 1 天:跟 “服务人员” 多说一句话
去便利店买水,结账时别说 “谢谢” 就走,多说一句:“今天天气好热,你们店里挺凉快的呀”;点外卖时,在备注里加一句:“麻烦外卖员小哥路上注意安全,不用急”。
我第 1 天练的时候,在便利店跟店员说 “你们家的冰可乐真解渴”,店员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 “谢谢,夏天喝冰的是舒服”,那一刻我觉得 “开口说话也没那么难”。
第 2 天:在 “小群” 里发一条 “非必要” 消息
找一个你熟悉的小群(比如家人群、3-5 人的朋友群),发一条不是 “必须说” 的消息:比如在家人群里发 “刚才看到楼下的月季开了,挺好看的,晚上可以去散步”;在朋友群里发 “我发现一家好吃的麻辣烫,下次咱们可以一起去”。
不用怕没人回,就算没人回,也没人会说你;如果有人回,你就用之前的 “接话框架” 跟他聊两句,慢慢找感觉。
第 3 天:跟 “同事” 聊一句 “工作外的话”
比如早上上班遇到同事,别说 “早” 就完了,多说一句:“你昨天穿的那件外套挺好看的,在哪买的呀”;午休时跟同事说:“你中午吃的外卖看起来好香,是什么菜呀”。
同事之间聊这些小事,既轻松又不会有压力,还能拉近关系,一举两得。
第 4 天:在 “评论区” 留一条 “有观点的话”
刷文章或短视频时,别只点赞,留一条有自己观点的评论:比如看到一篇讲 “职场沟通” 的文章,你可以评论:“我觉得跟领导沟通时,说清楚‘下一步计划’很重要,之前试过一次,领导还夸我了”;看到一条宠物视频,你可以评论:“我家猫也喜欢玩这个玩具,每次玩都能玩半小时,特别可爱”。
评论区里没人认识你,就算说得不好,也没人会说你,还能练 “表达观点” 的能力。
第 5 天:跟 “很久没联系的朋友” 发一条问候
找一个半年没联系的朋友,发一条消息:“嗨,最近怎么样呀?之前看到你朋友圈说在学烘焙,现在还在练吗?”
不用怕对方不回,就算不回,你也没损失;如果对方回了,就跟他聊两句,慢慢找回聊天的感觉。我第 5 天给大学同学发了消息,她回我说 “一直在练,还烤了曲奇,下次给你寄点”,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还约了下次见面。
第 6 天:在 “多人场合” 说一句 “补充的话”
比如部门开会时,同事说完后,你可以补充一句:“刚才 XX 说的这个点我很同意,我之前做项目时,也发现这样做能提高效率”;朋友聚会时,有人聊到 “最近看的电影”,你可以说:“我也看了这部电影,里面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就是主角在雨中跑步的那段,感觉很有力量”。
不用怕说得多,就说一句补充的话,既不会出错,还能让别人注意到你。
第 7 天:主动 “发起一个小话题”
比如在家人群里发起:“周末咱们去哪家餐厅吃饭呀?我看到一家川菜馆,评价挺好的”;跟同事发起:“下午要不要一起点奶茶?我知道一家新品挺好喝的”。
能主动发起话题,说明你已经不怕 “开口” 了,这就是 7 天练下来的改变。
这个技巧的核心是 “先小后大,先易后难”—— 从没人在意的场景开始,慢慢积累 “说话的信心”,等你在低风险场景里练熟了,再到高风险场景(比如跟领导汇报、跟客户谈合作),就不会那么慌了。我之前不敢在部门会议上发言,练了这个技巧 1 周后,居然主动跟领导提了一个项目建议,领导还说 “这个建议很有想法,值得试试”,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敢说” 不是因为你不行,而是因为你没给自己 “试错的机会”。
最后想跟你说:别等 “完美”,先练 “会说”
很多人总觉得 “我要把口才练到完美了,再开口说话”,可其实 “完美” 是练不出来的,只有 “先开口,再慢慢变好”。
你不用羡慕那些 “会说话的人”,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说得好:有人刚开始跟客户说话会紧张到忘词,有人第一次开会发言会被领导打断,有人跟家人沟通也会说错话。但他们比你多做了一件事:“就算说得不好,也愿意开口练”。
从今天开始,不用急着练复杂的技巧,就从 “即时复述法” 开始,每天 10 分钟;3 天后加上 “场景锚定法”,练一个你最常遇到的场景;5 天后再试试 “低风险试错法”,主动说一句话。
1 周后,你会发现:你不再怕跟人聊天,开会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跟家人沟通也更顺畅了。到那时候你会明白:“会说话” 不是天生的,而是你每天练 10 分钟、主动说一句话,慢慢攒出来的能力。
如果你练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或者有新的收获,欢迎在评论区跟我分享 —— 咱们一起慢慢练,一起变成 “会说话、受欢迎” 的人。
(文末互动:评论区留言 “我要练口才”,抽 3 位朋友送《1 周口才训练计划表》,帮你更有条理地练技巧~)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如何说话(别再羡慕 会说话的人3 个普通人能落地的口才技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