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那些没说完的“新年故事”
这事儿说起来微妙。每到跨年,朋友圈里祝福满天飞,有人抢红包抢到半夜,有人干脆躺在被窝里等钟声敲响。可“元旦”这俩字,到底算哪家的节?是咱们中国自古流传的传统,还是随着西方的钟表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嘴上都说是新年的头一天,可谁还记得,这“新年”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一直不太“稳定”?真要挖掘起来,元旦像是一件老物,提起来有故事,摸起来有温度。
扯远了。元旦的字面意思没多复杂,咱们中华汉字一向讲究寓意。一张嘴,“元”是头,是开始,“旦”是太阳升起来那一刻,新的一天。从小背诗,什么“四气新元旦”,老先生们写的,其实都在说这一天翻篇了,该有个新头儿。据说最早“元旦”出现在哪本古书里,谁追得清呢,晋书也好,“三皇五帝”也罢,颛顼、尧舜禹这些古人名字,说起来像神话,实际上大伙可能还记得那一段故事,都是权力交接、老王上让新君的日子,大家为纪念那个“新”,明明是礼仪,却慢慢变成年。
可“元旦”那天啥时候算开始?这里面有点门道。你要是活在四千年前,元旦时间很可能跟你现在手机上的日历对不上。古人日子是跟着天上转的。太阳、月亮,看他们怎么走,怎么分一年、分月。最早伏羲那会儿,咱们有了甲历,说起来黄历也是后来黄帝弄出来的。古人精细,一年怎么分,十二个月够不够?数了数,发现月亮满一圈是大半个月,可距离太阳正正好好绕完一圈还差点。就现场“加闰”,一年有时硬塞十三个月。看着热闹,你大概会觉得这有点像小时候玩双休日,逢年过节能多休息就不错了。
历法是个严肃事,在咱们老祖宗眼里比王朝兴衰还重要。你一年到头哪天种地,哪天收成,哪天祭祖,全得看“正月”是哪天。有意思的是,啥时候该过新年,居然没有统一答案。夏商周三家各有主张。夏朝觉得一月合适;商朝为了显得和前人不一样,硬是挪到十二月;周朝又来了新说法,冬至才是新起点,那就十一月吧。听着混乱,其实都是那时代想彰显点王道,换汤不换药,仪式感罢了。连具体哪一刻算元旦也分歧:夏朝看天亮,商朝看鸡鸣,周朝干脆说午夜一过就算数。这事儿放现在,大家或许还能吵起来,是不是该跟国际零点一致。
直到汉武帝上位,历史才安静点。公元前104年,刘彻一锤定音,历书写死,一月初一为元旦。后面两千多年,大多数中国人就照这个日子过年。其实就跟咱们习惯了一顿年夜饭,有时候你以为它是固定传统,实际上都是被一次次定下来、商量出来的。
但你发现没有,咱们现在的“元旦”,跟小时候贴春联、看烟花那天,其实不是一回事。民国成立那阵子,风云变幻,大家也不知新秩序该按哪一套好用。孙中山先生带着一帮人改了纪年法,按西历走了。新年变成公历1月1日,不再等月亮圆满,也不管天寒地冻。为啥呢?一面顺农时,方便大地种收;一面向世界靠拢,统计数据有据可依。那一年,“元旦”突然变成了全球同步的新年头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这事儿彻底定下来了。公历为主,元旦是阳历新年。怕大伙伤了老传统,干脆给正月初一另起个名——“春节”。于是你我都得了个双丰收:既有万人倒计时迎新年,也能守着家宴、烟花、红包热热闹闹过春节。
说到这,也许你想起自己家里过年的场景。老人围在桌边,念叨着“翻篇了,来年兴旺”。小孩子鞭炮放得震天响,大人们唠着一年辛苦,计划着新起点。无论纵横历史多少变迁,元旦总是承载着那根“新开始”的弦。哪怕日期不是一天,哪怕名字改来改去,咱们心里那点期待和祝愿,从未走远。
其实,“元旦”这俩字搅拌了多少世代心情啊。有人记得它是祖传的仪式,有人觉得它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年年岁岁,迎新送旧,每个人都在这一刻盼着点什么。到底什么算作真正的“新年”?是不是只有日历上一页翻过,烟火升起来,才叫开始?
或者,只要有人在这一天心头一动,许下愿望,元旦的故事就还没讲完。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1月1日是什么节日(作为中国人四千年的节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