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是什么意思(有一种思想叫八面锋)

异端是什么意思(有一种思想叫八面锋)

admin 2025-09-12 诗词取名 10 次浏览 0个评论

李冬君

有宋一代,最重学问,但凡做学问者,总要立个学派,诸如王安石之新学,苏东坡之蜀学,周敦颐的濂溪之学,程颐之洛学,朱熹之闽学,陆九渊之心学等等,学派不分大小,但以影响而论。

八面受敌的新文体

永嘉楠溪江一带,自谢灵运开山以来,外来的思想就在这里本土化了。由不同流派而来的思想,终于汇成一片广阔的流域,形成学派,明人黄宗羲撰《宋元学案》,名曰“永嘉学派”,还将永嘉学派与心学、理学并列,鼎足而三,归为事功之学。

可朱熹不这么认为,他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一句话,将两地之学都否定了。还说“今永嘉又自说一种学问,更没头没尾,又不及金溪”。“金溪”是指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是江西抚州金溪人。在朱熹眼里,陆学虽然“只是禅”,但还算个学问,而永嘉之学,则“大抵只说一截话,终不说破是个甚么”。

朱熹认为,学问要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可永嘉诸子没有,他就以为不成学问。其实,永嘉诸子另走一路,走了兼容并包一路,永嘉之学自成一格,是一种开放性的学格,八面开张的一格。然而,兼容并包后,反与各家都不同,一经八面开张,也就八面受敌了。

“八面受敌”,本来是苏东坡的读书方法,有士子问科举考试的方法,东坡告之,读书要“每次作一意求之”,以读史为例,分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诸条目,如同“八面受敌”,分别研读,一一读透,恰似“八面出锋”,各个击破,无不迎刃而解。东坡先生就那么一说,而永嘉的学子们就真的去做了。

这一做,便做出了一种新文体——“永嘉体”。那是一种与科举考试有关的文体,是为应试做准备的。当时称应试之文为“时文”;应试之学为“时学”;应试本身就是“时务”,而叶适则被人称为“永嘉先生”,他以一部应试宝典《八面锋》,成为“圣之时者”。

《八面锋》类似当今考试指南,非常流行,未署作者姓名,仅称“永嘉先生”。据《四库提要》考证:说南宋陈傅良、叶适,当时皆称永嘉先生,相传为傅良所撰,或叶适为之。阅其书,多见陈傅良平日之语,当为陈氏无疑。或曰,此为应试之书,专言时务,用于揣摩考题、预拟程式以及应试作答,本意不在著书,故未署名。

然此书名为南宋孝宗所赐,对臣下而言,可谓荣耀至极,何必回避呢?本来,书已署名为“永嘉先生”,我们就称它为“永嘉先生”著好了,既然“永嘉先生”被公认为陈傅良和叶适二人的尊称,那么,我们就认定这书出自他们及其门人之手就大致不错了。因此,所谓“永嘉先生”著,那它应该是永嘉学派的产物。不过,“八面锋”一说,并非始于孝宗赐名,北宋时,已有米芾以“八面出锋”来说书法用笔了,孝宗借“八面出锋”来回应苏东坡。

有皇上赐名,《八面锋》就成了应试指南,超越学派和地域的局限,从永嘉一隅之地升入太学,从学派性的“永嘉体”转化为普世风的“乾淳体”,普及化为全国通用文本而八面开张了。

所谓“乾淳”,是南宋孝宗年号“乾道”和“淳熙”的简称,乾淳时期,可以说是南宋最好的时期,史称“乾淳之治”。这一时期,不仅政治上宽松,学术上也宽容,值得一提的,便是“永嘉学派”的兴起。

赐名《八面锋》,署名“永嘉先生”,标志着永嘉学派的出现,孝宗皇帝不经意地便成了永嘉学派的助产士,他用了苏东坡的治学方式和文体样式来接生,在“永嘉体”上打下了苏先生的蜀学烙印。孝宗御书欧阳修的《苏轼文集序》,又赐了《八面锋》的书名,既指明了文体运动的方向,又提出了政治录用的大纲,不是以二程之程颐、程颢兄弟,而以苏轼做了士人的榜样。

伴随着“永嘉学派”的兴起和《八面锋》的流行,永嘉子弟在考场上所向披靡。

南宋一朝,永嘉一隅,居然出了500多名进士,这在当时要算是一个奇迹,以至于当时就有人攻击——“场屋之权,尽归三温人”。“场屋”指考场,“三温人”指陈傅良、徐谊、叶适。攻击者说他们作弊——“预说试题,阴通私书”,还说他们开后门——“所谓状元、省元与两优释褐者,若非其亲故,即是其徒”,更说他们的不良文风主导了考场——“有叶适《进卷》、陈傅良《待遇集》,士人传用其文,每用即效”。致使《进卷》、《待遇集》书板皆被毁,但《八面锋》还在流行。本来,永嘉先生是为了救朱熹而受到牵连遭此厄运,不料,朱熹却说毁了《进卷》、《待遇集》是一件好事。

制度新学的接力赛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说:“朱子喜谈心性,而季宣兼重事功,其后陈傅良、叶适等相祖述,而永嘉之学遂别为一家。”永嘉人薛季宣以“制度新学”立兵制大体,陈傅良以“永嘉文体”开“乾淳”文风,叶适则集“制度新学”和“永嘉文体”之大成,并以经学打下了永嘉学派的底子,即在程朱理学用力于心性之时,永嘉之学讲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制度新学”,是以“制度”为体,而尽“事功”之用,用之于“官民兵财”,以“官民”立国体,“兵财”为国用,如全祖望《艮斋学案录序》所云:“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

“制度新学”出自叶适《陈彦群墓志铭》,其要义为:其一,“制度新学”以《周官》、《左传》为本,不以《四书》为经;其二,“制度新学”重视汉唐以来“官民兵财”之制,而非考究心性义理;其三,“制度新学”治学以算与史地,治国以礼与兵制,强调制度安排,不究天理人欲;其四,“制度新学”之用有三,或用于士子科举考试,或以之经世而能致用,或治国。因其能为自用、世用以及治国用而具有通用的普适性。

其实,“永嘉先生《八面锋》”,是要以王安石为磨刀石才磨成的,《八面锋》中,多处引用“王荆公曰”,其中还专列诸篇,如“法本便民反以害民”、“良法多以权贵而沮”、“良法不得其人则弊”、“善兴利者惟去其害”等(法本来是为便民为什么反而害民?良法为何多因权贵阻挠而不得实施?良法又因何缺少得力的执行人反而弊端丛生?而善于治国者唯有去除以上之害),恰似对荆公变法的总结。

永嘉诸子好论制度,而所言不提王安石,是因为当时程学已将北宋之亡归咎于“蔡京用王学”,而使“王学”成为“亡国之学”,恰如朱熹所说:“今人只见介甫所言便以为非,排介甫者以为是”,“介甫”即王安石。不过,“制度新学”虽从王安石来,却要与“王学”分开,非黑即白的二维对立的思维方式害人不浅。

如何分得开?叶适在王安石好谈“兵财”之前,置以“官民”二字,指“官民”是立国根本,再求“兵财”之用。他批评王安石但求国用,而忽略了国本,致使伤民害国。其实作为制度学派,永嘉学派是以“批判的继承”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思想的接力赛。

下转 36版

上接 35版

划清了与“王学”的界线,还不足以立派,还要与程朱对立,才能立起来。我们之所以称叶适为永嘉学派的代表,就因为他能将永嘉之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异发展成为学派上的对立。而永嘉三先生的薛季宣、陈傅良二人,对于濂、洛、关、闽之理学,大旨还在求同,而叶适已然立异,其思想的芒刺,刺穿了理学之皮。

推翻《四书》的经学

浙学三支,统称“事功之学”,又都与朱熹有往还,婺学吕祖谦,欲调和朱、陆,发起鹅湖之会,而永康陈亮,可是朱熹的论敌。此二人者,一以调和的姿态,与朱熹求同存异;一以挑战的姿态,与朱熹论战。不过陈亮论战多从史论,不是从儒家经学上论,所以难以从经学上撼动朱熹,被朱熹一句“读史读坏”就打发了,只有几个论战的观点还在,故而陈亮作为一个论战的学派,并未确立起来。真正使朱熹担忧的,是为事功之学打了经学底子的永嘉学派,薛季宣、陈傅良二人,开了永嘉学的规模格局,而叶适则以经学为永嘉之学立派。

朱熹嗅出永嘉学派的异味,尤其从叶适那里,感受到了“八面锋”的异端气质。全祖望《水心学案序录》说:水心天资高,放言针砭古人,自曾子、子思以下无一幸免。“水心”即叶适,全祖望说他批判古人,曾子、子思连根拔,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程朱理学。曾子、子思都拔了,《四书》怎能立起来?《四书》不立,孔孟之道从何谈起?陆九渊批程伊川,还不影响《四书》。叶适“砭古人”,则穿透《四书》,直奔《五经》,跨越孟子,回到孔子。

孔子圣化,由汉儒倡导。孟子圣化,由宋儒发起,经叶适一砭再砭,不仅回到孔子,还要回到孔子以前去。不仅要回到孔子的儒教,更要回到孔子以前的治道。而治道的榜样,并非孔子,而是周公。而且治道之所在,不在《四书》,而在《六经》。因此,不是“孔孟之道”,而是“周孔之教”代表了治道,更何况《四书》诸公,惟孔子尚能言治,其余思、孟,均未从政,皆不足以言治。由此,叶适最后断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孟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的话,真是大言不惭也!

如是一说,便将《四书》推翻了。《四书》是儒学的产物,而《六经》在儒学之前就有。因此,儒学对于《六经》没有专利权,但儒学对《六经》的解释,却拥有垄断的话语权。遗憾的是,叶适没能越出这一话语权,可他已意识到儒学并非治道的源头,不光儒学的《四书》不是源头,连《六经》也不是。《六经》如蓄水池,先王治道流入那里,又从那里流出来,形成诸子百家,儒为其中之一,分为八。

叶适以他独立的思想敏感也曾断言:“世间有一般魁伟底道理,自不乱于三纲五常”(这世上,难道还有能立于“三纲五常”之外,比“三纲五常”更高的道理?)对此,朱熹追问道,“既说不乱三纲五常,又说别是个魁伟底道理,却是个甚么物事”?叶适无语,他从思想深处,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从那里眺望,似乎看到了还有比“三纲五常”更高、更有普世性的道理,可那是个什么道理,他一时还说不清,他在“中国之道”里,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此,陈亮已有所察,他在论及永嘉诸子时,说叶适“视天下事有迎刃而解之意”,便慨叹道:“此君更过六七年,诚难为敌”矣!也许,叶适早就八面开张,触及了近代化的问题……

这个南宋思想界的出头鸟,有幸生逢两宋“文运复兴”的气象中,就在他的思想即将走出理学藩篱之际,他和他的王朝国家却必须一起面对北方正在崛起的金元。叶适不愧是能文能武的永嘉学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功,是一次用兵挽救朝廷。他用自己的事功证明,宋学除了理学和心学,还有做事的学问,简称“事学”。

(作者近著《回到古典世界——从希腊到中国》,中信出版社2015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异端是什么意思(有一种思想叫八面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