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的剪烛西窗什么含义(夜雨寄北别解及其他)

夜雨寄北的剪烛西窗什么含义(夜雨寄北别解及其他)

admin 2025-09-12 诗词取名 5 次浏览 0个评论
《夜雨寄北》别解及其他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诗 ,历来为人称道。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是远行人'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桂馥《札朴》卷六:"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徐德泓《李义山诗疏》:"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何当二句,想象回家后夜深畅谈的情景。"《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设想他日相聚,回忆今夜思亲情景。"霍松林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撰文,对这两句诗更是推崇备至,赞不绝口。霍先生分析说:"'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不必再多赘引。所有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几乎是众口一词,都认为是诗人对他日欢乐情景的"想象"。然而这"想象"之说,奇则奇矣,但仔细想来,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君问归期",诗人回答说"未有期",而后也说"何时能够",人家问你,你又以疑回问,哪有这样说话的理!此其一;亲人多么想知道你在外面的消息,牵肠挂肚记惦着你,何不现在就仔细叙说你的境况,非待"回家后"再"夜深畅谈",让惦记你的人日夜悬心?此其二;羁旅他乡,夜雨敲窗,那孤寂,那乡思,那郁闷,那怅惘,"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切"如何能够"跨越"?如此心境,怎么可能有想象"剪烛西窗"这般欢情的心绪?此其三;游山玩水,寻访胜迹,其乐可与共享,秋雨敲窗的孤寂之苦,滞留他乡的羁旅之愁,何乐可言?以此为"剪烛夜话的材料"只能使亲人伤情而已。"剪烛西窗",相依相偎,何其缠绵!叙此苦境,多么扫兴!这"巴山夜雨"与"剪烛西窗"的情调是多么不协调?此其四。有此四者不合情理,可见对诗句理解的悖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悖谬的理解呢?关键在于对"何当"和"却"字的解释。人们都把"何当"理解为"何时"(朱东润)、"何时能够"(霍松林);把"却"解释为"回溯"(朱东润)、"再、还"。于是把本来很明白真切的两句诗理解得越来越玄妙,越来越离谱。

那么,怎样理解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才更合情理,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呢?《汉语大词典》卷一(1232页)"何当"条下有①犹"何日,何时"②犹"何妨;何如"③犹"安得,怎能"④犹"何况"⑤犹"合当,应当"⑥犹"何尝"六个义项。我以为这两句诗中的"何当"犹“合当","却"字表示转折。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何当犹云合当也;何合声近,故以何当为合当。" "合当"即应当,应该的意思。本该如彼(共剪西窗烛)却如此(话巴山夜雨)。"剪烛西窗"是写虚,"巴山夜雨"是写实,以虚衬实,这苦恼,这怨恨,这无奈,这相思,全都包容在这两句诗中了。"君问归期",归期尚不能定准,巴山夜雨敲窗,我之孤寂、相思如你。本该是"共剪西窗烛"的时刻,而你我却天各一方,叙说这巴山夜雨的凄凉。这样解读,比那飘渺的"想象"之说更切合诗人的心境,那苦况,那情意,何其浓郁,何其真切!言尽而意未尽,含蓄婉转,韵味幽长。

杜甫《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李贺《马诗》之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王安石《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其中的“何当”都应作“合当”解。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夜雨寄北的剪烛西窗什么含义(夜雨寄北别解及其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