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多元、开放与纯粹
毕燕
志愿工作证号:V-2022036
尊敬的艺博领导、敬爱的公教部老师们、各位新老志愿者老师们,大家好!
在新的年度志愿者大会上能有这样的发言机会,我既感到荣幸又觉得惶恐,这个感觉让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艺博宽敞的展厅里做公众讲解,只能用故作镇定的外表来掩饰我忐忑的心情。
今年是我加入艺博志愿服务团队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做志愿服务的第五年。如果按照职场的定律,应该已经迈入了倦怠期。可至今每次踏入艺博,心中依然涌起按耐不住的兴奋。艺博的展览种类丰富,文史类、设计类、书画类、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国内的、国外的各种常设展和临展层出不穷,吸引着我这样一位好奇心重而定性不足的人。还有在每次踏入展厅前永远不会知道将要遇到什么样的观众,有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有可能是行业专家,也有可能是求知欲旺盛的小朋友,这样未知的观众群也在激发我的兴趣。我可能会因为看到听了个开头就转头离开的观众而沮丧,也会在讲解结束接收到大家的掌声后开心一天。以上的这些虽说是我个人的体会,其实如果放到其他的博物馆做志愿服务也许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于是我想寻找自己每次上岗前后心情在焦虑、沮丧、开心、自信之间摇摆,还能持续地付出、乐此不疲地投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也许就是这样一个有归属感的艺博志愿者团队吧。这个团队至今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多元、开放与纯粹。
多元总是和文化关联在一起,艺博的展览是多元的,而我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更是多元的。有清华学霸型的大学生、博士生,他们一方面在学业繁重的压力下坚持服务,还能充当最新AI技术的科普者,例如我们的“极客” 博士——黄凯同学;有秀外慧中、坚持绘画的彭毓芬老师;有多才多艺能写剧本、能编导、还能作画的王春红老师;有一开讲就气场十足、私下又低调谦和的刘枫老师;还有快人快语、热情专业、我的第一位试讲考核老师贾海兰;更有已身在海外仍心系艺博的张德忠老师,他的作息始终是个迷,每日早餐时间准点推送公号文章,深夜时分又会在群里发语音消息开始给大家上晚课,同时还时刻关注新老志愿者的动态。记得我去年第一次当组长,积极但用力不当,经张德忠老师细致点拨才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和不足;我们有今天大会的主持人:刻章达人大总管陶丽静;兼职小红书艺博宣传员赵伊宁;默默服务大家难见真人的幕后英雄申童和梁诚;活泼可爱的伍悦灵;温婉的古琴演奏家单晓宇老师;始终笑眯眯按下快门的摄影师王勇老师;还有那早已退隐江湖,偶尔出山的各位大神老师们。我们就在这样年龄跨度超过六十岁、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教育工作生活背景的人群组成的集体里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多元化艺博志愿者大家庭的其乐融融离不开每人都需要拥有的开放心态。“开放”是我想到的第二个关键词。如果享受卷并快乐着那就多进几个展览讲解组,来挑战自己在高压下快速学习的能力。如只想专注某一领域:或书画或设计或文史或织绣,那也可扎根在一个展深度耕耘。如是个i人,那就躲在镜头后为台前的志愿者留下专注服务的靓丽风景,要是有特长,还可主动报名给大家来个手作课、绘画课,其实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聊天喝茶的氛围。爱美喜欢仪式感的老师们也有发挥的空间,比如根据讲解展览主题佩戴专属的饰品就是一种方式。
团队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的服务。每年一开学,馆里就会迎来一批批学生团体。报名接待的讲解老师们需要有抓住叽叽喳喳、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的能力,又能应对那些高年级思维活跃小学霸们的刁钻问题。我们的观众群有业内人士、文博小白和爱好者,有时也会接待国内外政府官员。面对不同的团队,就需要用不同的讲解方式来对待,内容上保持严谨性,形式上追求灵活变通,甚至要随机来个个性化的设计。
艺博志愿者的开放性还可以在对待不同的展览中体现。艺博丰富的展览内容对于老师们接纳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文化的心态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光要能够欣赏古代的艺术,也需要对当代的艺术有足够的感知和包容,只有自己先接纳、被打动,才能感动他人。老师们要见多识广,与此同时能以平视的角度见到他国文化的优秀,但仍为本国文化所骄傲,这才是具有大国风范的文化自信。大家的眼界也会变得越来越宽,这样带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放性的心态,也通过大家的语言传达影响到每个来艺博参观的人群。
我们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大家庭,离不开大家庭的家长们为我们创造出的纯粹环境。“纯粹”是我的第三个关键词。
这几年的博物馆热,带动了文博行业的迅猛发展,商业化市场也逐渐扩大到不可忽视的规模,相信大家在展厅都遇到过商业机构的问询。艺博在初始就对这样的团体和个人说了NO,这无疑是为整个团队建立起一道护城墙,能够让我们拥有一片净土,不被喧闹的商业、资本甚至私利所裹挟,可以享受到单纯的分享,单纯的付出,单纯的为自己的爱好来释放自我而带来的快乐。当然我们每个人得到的回报也是无穷的,你会遇到契合的看展搭子、旅行玩伴,会拥有一个可以陪伴一生的爱好,在每日、每周、每月、每年岁月的流逝中见到自己知识的积累,自信心的、结构化逻辑化思维的建立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都又可以反哺到职场中来展现更好的自我,我们的人生也会由此变得丰满而富足。种种回报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以上就是我所体会到的艺博志愿者团队,其实所有这些的建立都离不开艺博馆方、特别是公教部老师先进的管理风格,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松弛有度的贯彻执行,以此保障近两百人的团队有序、良性、自主地运转。让团队的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发扬奉献、友爱 、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感谢大家的聆听,再次欢迎新志愿者的加入。谢谢大家!
跟着艺博一起成长
姜玉勤
志愿工作证号:V-2016055
我在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之际成为这里的志愿者,可以说是见证了艺博的一路走来。回想8年前,得知艺博招募志愿者,挺想来但是又没有把握,主要是觉得自己没有历史或者艺术方面的教育背景,也没有文化场馆相关的工作经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投了简历,没想到我居然接到了面试通知,在面试环节按照规定讲解一件文物之后,公教部老师问我:“家住得比较远,能否坚持?” 我的回答是尽量坚持。当时的确没有很多想法,或者说是想体验一下,走到哪天算哪天吧。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就这样坚持了下来,能做到如此,是艺博给了我一个机会,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回馈。
第一是奉献的愉悦。作为志愿者,当我们把展览逻辑和内容,特别是展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信息,正确生动地传递给观众,他们的体验感是不言而喻的。今年九月份的一个周末,我在“茫父不朽”展厅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驻足展厅第一个展柜认真地看,对于这种史料性的展览,这种情况不多见。我走过去跟她聊了几句,得知她正在上高中,对人文历史方面感兴趣,将来也打算学习文史类。我问她知道姚华(茫父)吗?她说不知道,但是知道梁启超。于是我就从姚茫父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所处的朋友圈讲起,讲了在姚茫父五十岁生日之际,梁启超专门写诗作为贺寿礼,诗文生动诙谐地呈现了姚茫父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和友朋相聚的场景,然后通过书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青年志愿者协会面试自我介绍(志愿者代表发言我们是多元开放与纯粹的团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