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数学课本第三单元,我们将走进一个充满 “尺度” 的世界:比厘米更小的 “毫米”,藏在课桌的高度里;比米更方便的 “分米”,躲在书本的长宽中;还有神秘的 “千米”,默默丈量着城市之间的距离。这些新的长度单位,就像一群好朋友,帮我们更精准地描述生活中的物体和距离。
一、认识三位 “新成员”:毫米、分米、千米
1. 毫米(mm)—— 小小的 “测量高手”
有多小? 1 厘米 = 10 毫米,一枚 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身份证的厚度也接近 1 毫米。什么时候用? 测量比较短或薄的物体时用毫米,比如:✅ 课本的厚度(约 5 毫米)、铅笔尖的宽度、钥匙的厚度。
测量小技巧:用直尺上最小的刻度(1 小格)就是 1 毫米,数格子时要仔细哦!2. 分米(dm)—— 中间的 “桥梁单位”
承上启下:1 分米 = 10 厘米 = 0.1 米,大约是小朋友一拃(zhǎ)的长度(从指尖到手腕)。生活中的例子:✅ 课桌的高度约 7 分米,绘本的长边约 2 分米,粉笔的长度约 1 分米。
记住口诀:分米分米别忘记,10 厘米就是你,米和厘米太遥远,全靠你来搭桥梁。3. 千米(km)—— 大大的 “距离专家”
有多远? 1 千米 = 1000 米,绕标准操场跑 4 圈(每圈 250 米)就是 1 千米,步行 1 千米大约需要 12 分钟。使用场景:描述较长的距离时用千米,比如:✅ 两个公交站之间的距离(约 1 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60 千米 / 时),城市之间的路程(北京到天津约 120 千米)。
二、单位换算:掌握进率是关键
1. 相邻单位的进率(毫米→厘米→分米→米)
1 米 = 10 分米 = 100 厘米 = 100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 = 100 毫米1 厘米 = 10 毫米换算口诀:
大单位变小单位,数字后面加 “0”(比如 1 米 = 10 分米,加 1 个 0);
小单位变大单位,数字后面去 “0”(比如 5000 米 = 5 千米,去掉 3 个 0)。
2. 千米和米的换算
千米→米:加 3 个 0(3 千米 = 3000 米)米→千米:去 3 个 0(4000 米 = 4 千米)小技巧:想象 “千米” 是 “大哥”,带着三个 “米弟弟”(1 千米 = 1000 米),换算时记住 “大哥带三个弟弟” 就不会错啦!
三、动手实践:在测量中建立 “量感”
1. 估一估,量一量
毫米:先估计数学书的厚度(比如 7 毫米),再用直尺测量验证。分米:张开手臂,看看 1 分米有多长,再测量家里的筷子、遥控器是否接近 1 分米。千米:和爸爸妈妈散步时,留意路边的里程碑,感受 1 千米的实际距离。2.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铅笔长 18(厘米)→ 不是分米(18 分米 = 1.8 米,太长了)高速公路限速 120(千米 / 时)→ 不是米 / 时(120 米 / 时比步行还慢)银行卡厚 1(毫米)→ 不是厘米(1 厘米厚的卡放不进卡槽)四、易错点提醒:这些陷阱要避开!
混淆分米和毫米:❌ 错误:课桌高 80 分米(80 分米 = 8 米,比房子还高!)
✅ 正确:课桌高 80 厘米 = 8 分米(小朋友身高约 130 厘米,课桌比身高矮一半,合理)。
千米和米的换算漏写 0:❌ 错误:5 千米 = 500 米(少写一个 0)
✅ 正确:5 千米 = 5000 米(1 千米 = 1000 米,5×1000=5000)。
测量时忘记对准刻度:用直尺量物体时,要把物体一端对准 “0 刻度线”,如果对准其他刻度,结果要减去起始刻度(比如从 2 厘米量到 7 厘米,长度是 7-2=5 厘米 = 50 毫米)。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如何计算一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和千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