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前夕,本报记者来到北京安定医院,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等,采访了该院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副主任医师。
受访专家:
北京安定医院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副主任医师。
西英俊在心理压力管理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主讲专家曾多次参与“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识别、诊疗与预防专题培训班”等活动。
初入大学,孩子会有哪些心理变化?
家长应该知道!
西英俊指出,一方面,目前的孩子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和学习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被家长和老师处处保护,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进入到大学阶段,不会有那么多人去帮助大学生安排生活和学习。对于有很强自立能力的孩子来说,能平稳地转换到大学的学习状态,能较好地去适应集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而对于那些之前没有自己主见,自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的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后会有一个心理落差,在很多方面会有受挫感,从而感到很沮丧。
另一方面,上大学之前,对于一个孩子的评价,基本上就是看“分数”,只要学习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而到了大学,评价标准有了很大改变,如果不能随之做出相应调整,也很容易“受伤”。
哪些方面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应该注意!
西英俊介绍说,以下几个方面往往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
一是生活能力问题。上大学之前学习由家长和学校来安排,生活上父母包办,而进入大学后,生活需要自理,学习需要自己计划安排,独立意识和能力差的学生,就会显得手忙脚乱,措手不及,内心会有挫败感。
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之前学生只专注于学习,对于学习之外的事情可以不闻不问,没有培养出和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是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需要交朋友、培养友谊的能力,如果这方面不能适应,也会有受挫感。
三是自尊心问题。上大学之前,学生的分数是维护自尊的“利器”,只要成绩优异,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但到大学后,从各地来的优秀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绩就很难再是最优秀的了,维系自尊的“利器”受到了冲击,内心也会产生很强的落差。
四是自我认同问题。上大学之前没有培养出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成了自我认同的唯一因素,而大学要求对于自我的认同是稳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混乱或冲突的,那么就会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么,陷入困惑当中。
针对上述问题,医生有话说!
遇见心理问题很正常,
关键在于怎么去面对和解决!
西英俊说,上述问题导致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不健康心理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一个大学生每天都觉着郁闷,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大家都不理他、疏远他、不喜欢他。当问他是怎么去对待别人、怎么跟别人去交往的时候,他却说不出来。再往前推就会发现,上大学之前都是老师和家长、同学围着他转,而到了大学完全不是那样了,甚至情况完全相反,他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觉得受挫、郁闷。
还有一位学生,因为在大学没有像高中那样总考第一、第二名,就认为自己完了,没有希望了。
不过西英俊认为,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坏事,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挫败和内心冲击才能成长,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和解决。
遇见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放下包袱积极应对!
西英俊指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己多方面通力协作,互相理解、配合去面对并解决。
从家庭和学生两方面来讲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西英俊建议,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孩子个人的探索。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父母再有经验,也不可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来思考、反省、纠错,才能够获得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遇事才有解决的能力,才有做事的乐趣和动力。父母更不应该让孩子去弥补他们自己的人生缺憾,替代父母去完成愿望。
其次,大学生要有主动适应大学生活的意识和行为。西英俊指出,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尤其是大学阶段,是一生当中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把握住这个阶段,人生就会有很大改变。
懂得寻求帮助很重要。西英俊介绍说,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心理咨询中心,中心的老师们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如果大学生觉着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就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及时地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西英俊强调,寻求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不是丢人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一个人的担当,是很有自信、很有力量的一种行为。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都有需要人帮助的地方,学会寻求帮助实际上是一种好的品德。
西英俊说,接受心理上的帮助后,还要在行为上改变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要去模仿、借鉴,去交流,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只要坚持做出行动上的改变,早晚会从量变到质变。把问题理解明白了,但行为上不做改变,就等于零,等于什么也没做。
另外,西英俊提示说,大学生也要认识到,无论现在是什么状况,能走到大学阶段是很不容易的过程,无论如何都要感谢自己,接纳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接纳之后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接纳、理解之后再改变就相对容易了。
有些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自己没有及时去寻求帮助,又不愿意和家长说,家长该如何做呢?
西英俊说,首先要尊重孩子对自我隐私的保护。
其次要认识到正是由于之前家长的过度介入,干预过多,让孩子产生了对家长的防御和抵抗,是可以理解的。
家长可以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做事的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的变化,如果学习生活能力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就要警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科方面的疾病。
可能的话,要求助于精神科医生,请他们判断到底是什么情况。如果是精神疾病,就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尤其是出现言语紊乱,情绪低落、高涨、淡漠,行为怪异,幻听幻视等情况时,要及时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
再次,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会对外界产生很强的兴趣,对知识有更强的渴求,愿意更多地去接触社会,更充分地去施展、发挥自己的才华。西英俊说,如果此时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创造力,那么就可能会让他们很好地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
大学生活不仅是专业学习的开始,更是人格再塑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要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向别人学习,提升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这样的大学生活才更有意义。
文/《中国医药报》 记者 杨六香
图/来源于网络
新媒体编辑:申杨
统筹策划:李雪墨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量变到质变还是质变到量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