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1对1
用心做教育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11月28日-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经委员会评审,由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的第31项。
就在大家都觉得申遗成功可喜可贺的时候,命题人正在偷着乐呢——命题材料来了!来,让小编告诉你关于“二十四节气”,命题人打算怎么考。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简单地说,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时间点。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到了大约秦汉时期,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广为流传的节气歌将二十四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串联了起来,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锁定四季,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则得名于气候变化,而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将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反映得富有诗情画意。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语文
1.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
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惊蛰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春晴泛舟》
春分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春分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谷雨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
立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
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五绝·小满》
芒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
夏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小暑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庞铸《喜夏》
大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立秋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白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寒露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霜降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立冬》
小雪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
大雪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陆游《大雪》
冬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小寒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左河水《大寒》
2.材料分析题
201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探究性学习”板块就选取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作为设题材料,展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如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
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
分析:“谷雨”这个节气其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4月20日或21日。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自然开始了美丽的孕育。
这道题目给出了两则关于“谷雨”的材料,材料一是一副图画,材料二是一则传说。解答第一小题须认真观察画面,画面主要由醒目的“谷雨”二字、一位农夫以及两则文字组成。
两则文字一是介绍了谷雨的时间一是介绍了谷雨节气的民间习俗;醒目的“谷雨”二字写的很形象传神,“雨”就象丰富的雨水落在农田里,而“谷”字那形象的稻穗可看出谷物在雨水滋润下茁壮生长;旁边的农夫戴着斗笠扛着锄头,显然是要去劳作,可见谷雨时节也正是农民的农忙时节。
概括材料二的内容,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这则材料显然是通过一则传说向我们介绍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
解答第三小题须认真审读题干的要求,“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就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题干中点出的“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联系这两则材料内容,可看出二十四节气不仅归纳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时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
答:(1)①时间的确定;②习俗;③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④农民进入农忙时节。(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
(2)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意思对即可,2分)
(3)示例:二十四节气不仅归纳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人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内容正确,2分;使用关联词语,1分)
思想品德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认知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
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物理
“二十四节气”所涉及的物理考点主要与物态变化有关。
1、12月21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市恰逢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来袭,小凡发现家中窗户玻璃的内表面上结了一层“冰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华 C. 汽化 D. 液化
解析: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故选B。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汽化和液化 B.汽化和升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
解析:河水“冰封”中的冰是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是凝固现象;“雪飘”中的雪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的,是凝华现象.故选C.
地理
太阳绕地球一周,会在天球上画出一个圆,叫做“黄道”;地球的赤道平面也会在天球上截出一个大圆,叫“天球赤道”,两个圆有两个交点,分别是春分点和秋分点,而在这两点之间的均分,则是夏至和冬至点,这也是世界公认的。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不过在古代中国,还要每隔15°再分,分成24个点,叫做定气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反映季节,和太阳直射的纬度有直接关系;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农作物收成又直接反映当地气候状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固定节气,根据一些气候特点,你就能推断出这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比如说“从春分地皮干”和“清明忙种麦”中,春分时期,只有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很少,这些地区梅雨季节要到盛夏,而清明时期种麦显然为春小麦,华北平原种的是冬小麦,西北地区很少种麦,可以推出这里是东北平原。
1、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绕地球运动 D.太阳活动的强弱
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的形成,因此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地球的公转。故选A。
2、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并且北移,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并且南移,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即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故选A。
文章来源:初中生i学习(ID:sszzb_czb)
图片来源:互联网
掌门1对1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沥-怎字寓意痣的客的含令含字词-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