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应机说法,遇到不同境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因缘即应。于是佛法就有了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的分别,也就有了究竟和不究竟的区别或了义不了义的区别。天台宗也把佛陀一代时教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正如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所说:“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一切法都具有通和别。通法就是法与法之间内在共通的内容。别法就是区别于其他法而具特色的法。对于通和别绝对要中道的理解,不可以厚此薄彼,否则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坏乱佛法。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凸显佛教的圆融、了义、究竟,抛开“别”而片面的放大性的只讲“通”,给人一种误解,好像什么都一样了,一切没有什么区别,有区别就是大错特错的,最少是境界低。比如:“一切法皆是佛法”“处处是道场”“道在日用伦常”“出家在家一样”“吃饭睡觉无非是道”“事事增长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些话本身没有错,但要知道对没有证得大智慧的人来讲,这些只能是害了众生,不对机的缘故。雨水下在干旱的时候是甘露,下在洪涝的时候就是祸害。
“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指的一切法都具足空性、真如性。也就是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万法,妄体不离本真,如果能转迷为悟,会相归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比如《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正说明真如本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大宝积经》说:“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宗镜录》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谓何?即无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无非佛法。”
也就是五花八门的事物内在有一个共通的内容就是空性,如果体悟到空性,那末一切法皆是佛法。但并没有否定每个事物的外相上以及作用上的差别。否则哪里还用持戒、断恶、修善,哪里还用出离?现在有的人片面宣传这句话,而且有的信众误以为外道所讲也是佛法,也要花费精力去学习,这是错误的。比如世间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讲的是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并不能否定社会分工和个人能力的差别,如果错误理解为每个人都当国家主席才是平等,那就是愚痴的人。
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隋梁州慧全和尚,徒众五百人。其中有一人行为怪异,有一天自己说证得那含果。有一次慧全和尚生病了,紧闭房门,这个人来到榻前问侯,而门并没有打开,每天都是一样。他对慧全说:“师父命终以后,当生婆罗门家”。慧全和尚说:“我一生坐禅,为什么会生到婆罗门家?”答云:“师修学佛法而不忠实坚定,外学(外道之学)未绝,虽有福业,不得超诣!” 莲池大师感慨说:“今时僧有学老庄(道教)者,有学举子业经书(儒学)者,有学毛诗、楚骚及古词赋(文学、社会学问)者。彼(慧全)以禅为务,但外学未绝,尚缘此累道。今恣意外学,而禅置之罔闻,不知其可也! ”
印光法师在《文钞续编》卷上:“无论是何种外道,均不可依彼法修持。若学佛而仍修外道法,则成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罪……门外汉,每每不以书中所说为是,辄求口传心授之秘法。此乃习闻外道口传心授,方能得道之邪说,误认佛法亦如是。可悲可痛,切勿染此邪见。”
从古至今,总有一些佛弟子偏执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观念,说一切宗教,尤其儒释道三教,都是同一个道的不同化现,力求把佛教与其他宗教完全混同起来。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佛教的般若智慧和个人容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表现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宗教容受度,似乎也特别符合当代世界宗教宽容、宗教对话的时代要求。但是,这样的宗教混淆不论对佛法,或是对其他宗教,其实是危害极大的,其实是一种知识不足,思想贫弱,和道德情感泛滥的反映。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持这种看法就是没有把佛法的真俗二谛,体、相、用三个层面,与外道的共法与不共法搞清楚,未能具足三皈,坚持净信,是一种毁坏戒体的严重错误。
“身在世俗心行出家法”,或说“在尘不染尘”,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但往往习气毛病很重而不知道惭愧的人往往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是一样的”。其实稍微冷静一点去分析,对于烦恼没有断除的凡夫来讲,环境对人的影响怎么可能一样。佛陀、寂天菩萨和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得登地圣果以后,出家在家已无区别。但在登地以前,在家很难守持清净的戒律,故应发愿出家。这在《普贤行愿品》等经典中也有说明。也有人担心出家后的生活会变得拮据,而不敢发心出家,其实这无异于杞人忧天,因为佛在经典中曾亲口讲过,在末法灾难深重时,只要是精进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无比广大的福德力令弟子们衣食无缺,即使世人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种,佛陀也会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们不会为饥渴等痛苦所困。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有一点轻微的支分罪,而这可在半月诵戒忏悔时即得清净。
还有“处处是道场”。如果能达到处处是道场,必须具足处处不丢失修道之心,心不离道才可以。比如佛在《佛遗教经》教导弟子“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处处”自己是不会成为道场的。就好像是说“社会就是大学”一样,纷杂的社会能不能成为大学,要看人的取舍,看是否善于学习,“社会”不会自己成为大学。牛顿确实是因为苹果而发现地球吸引力,但功劳并不在苹果,如果没有他先前的知识累计和善于思考,就算所有的苹果都落在他头上也发现不了这个问题。佛门常讲“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确实很多高僧大德是受外界环境启发而开悟,但外在的事物本身不能让我们开悟,不能成为我们的般若智慧,只能是我们内心到了一定境界,借助外缘开悟。
“吃饭睡觉无非是道”,或说“道在搬柴运水间”。吃饭睡觉能不能成为道,要看自己怎么处理和对待,是不是如理做意是关键。一般人天天睡觉,天天吃饭,甚至加上夜宵也没有成就。“道”的确在日用伦常,所谓:释迦托钵,百丈挑水都是禅。会修会用一切都是智慧,否则佛法也成障碍。在什么境界说什么境界的话,不可以只讲通法,不讲别法,混淆视听坏乱佛法。否则鹦鹉学舌,浪费时间,于道无益,甚至把自己引入歧途而不自知,慎之!
转载请注明来自1Mot起名网,本文标题:《锣思含瞬-含耳0的寓平的思-兴8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